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83岁的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就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我国火箭推进剂事业中。当同事和学生感受到他深深的爱与关怀时,他的家人却很少能分享到这些。
“他在家主要是学习,而且不能打扰,不能耽误他的时间,不能说重复的话。”这是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丁大云对他的评价,“脾气可大可厉害,在家里说一不二,要是觉得你的意见不对,他就批评你。”
在家,李俊贤大多待在书房,学习是最主要的事情,在他看来,干别的事都是耽误时间。儿子李浩说父亲最爱吃包子,“因为不用筷子,不耽误时间思考问题”。李俊贤有严重的胃病,不时胃出血,自己又不在意。老伴需要经常提醒他按时吃饭、吃药,可有时他觉得这也是耽误他的学习时间。
丁大云从小随当外交官的姑姑长大,生活条件优越,自从嫁给李俊贤,她的人生开始改变。1966年从北京调往青海,接到命令不到一周李俊贤就出发了,把刚刚满月的女儿丢给了在北京南菜园小学当教师的她。“当时就觉得太苦了,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李俊贤老不回家,无奈几年后,她也随丈夫上了高原,一家人在高寒缺氧的山沟里一待就是1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才随单位从青海搬到了河南洛阳。
为了工作,李俊贤经常出差。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伴有时也抱怨:“他很少管家里的事,从来不做家务,也没有时间管孩子。”女儿李洁说,父亲在家从来不做饭,有时硬是给逼急了,就拿着菜谱做,可是在厨房里什么都找不到,旁边必须要有人递盐、递油。
当记者问李俊贤“有没有帮老伴买过衣服,陪孩子上过公园”时,老先生低头想了想,然后摇摇头笑着说:“好像没有。”那笑里似乎含着几分愧疚。
不但管不了家,家人也从来沾不上这位研制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功臣的光。
李俊贤家生活极为简朴,他留学前苏联时带回的大衣,这几年还在穿。家属院很多人经常看到丁大云推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去买菜,这辆1953年出厂的飞鸽牌女士自行车已经在李俊贤家呆了快60年。
在李浩眼里,父亲是个“极认真的人”。为了工作便利,院里给他配的东西,家人是绝不能享受的。李俊贤家的信纸信封都分开放置,单位配的家人都不能用。20多年前,李俊贤80多岁的老母亲从四川老家来洛阳,当时也已60多岁的李俊贤夫妇扶着老人从火车站一直走回黎明院,也没有动用单位的公车。
李浩一直在黎明化工研究院一个分厂做一线工人,但李俊贤从没有为儿子的事跟单位开过一次口。有时候儿子在单位碰到不顺心的事,回去跟老爷子说说,李俊贤听完总是说:“人家这么说有人家的道理,你找找自己身上的问题。”
对家人如此严苛的李俊贤,对外人却相当宽容。去年7月一个大雨天,因为司机失误,丁大云在公交车上摔了一跤,头上磕了一个两公分长的口子,在一家小医院常规处理和检查后,儿女们建议本来就有脑瘤的母亲做CT检查,以防后患。李俊贤坚决不让:“一定要查,也我们自己花钱查。年轻司机不容易,出了事故是要丢饭碗的,过得去就算了。”
当外人看到李俊贤勤奋严谨,一心扑在工作上时,他的家人却作出了默默的牺牲。“现在我老自豪了,特别是火箭一上天,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因为这中间有我们老李研制的偏二甲肼。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老伴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这“军功章”上也该有她的一半。
2011年春节,一家人聚在家里唱卡拉OK,李俊贤也高兴地唱了几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熟悉的旋律回荡在家人喜庆的笑声中。李浩有些吃惊,平常他们在家说什么,父亲总是听两句就进书房了,可是那天晚上,父亲坐在沙发上一直听了两个多小时。
也许83岁的老人也感觉到这些年亏欠家人太多了。采访快结束时,他告诉记者,再过两年也准备和老伴出去转转,“听说泰国很好,我们也去那里看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