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信息网:10年间,单体产能增长近百倍,中国跃居有机硅单体最大生产国和有机硅产品最大消费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硅生产企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一步,这些企业将面临着怎样的转型,才能满足这个“最大消费国”的需求?
单体产能增长出现井喷
有机硅材料因其性能优异性和多样性,素有“工业味精”之称。近年来,更因为其不依赖石油资源而成为受企业追捧的香饽饽。
有机硅化学的基础是有机氯硅烷单体,即通常所说的有机硅单体。由于有机硅单体生产具有工艺复杂、流程长、技术含量高、投资大等特点,因而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有机硅单体年产能还只有几万吨。而到2009年底,中国有机硅单体年产能已达到98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国。另有部分项目,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内投产,由此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将突破150万吨。
短短10年间,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竟然增长了百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技术瓶颈的突破。从1958年到1998年,整整花了40年时间,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厂才形成了1万吨/年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能力,终于打破国外对我国有机硅单位体生产技术的封锁。2001年,中国蓝星星火有机硅厂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线。2007年,星火有机硅厂又建成我国第一套年产能10万吨的甲基氯硅烷单体装置,其总产能达到20万吨,居亚洲之首,并跻身世界有机硅单体产能前四强。2009年8月9日,星火有机厂扩改一体化项目在江西省永修县开工奠基。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计划到2010年底,有机硅年单体产能达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在此期间,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江苏梅兰集团等企业的有机硅单体装置也相继建成投产。
第二,有机硅单体反倾销的成功,加快了跨国公司来华建厂的脚步。2006年初,我国对进口初级形态二甲基环硅氧烷有机硅单体实施反倾销制裁后,国外巨头调整了对华策略,争相来华投资,以求避开反倾销制裁。2006年9月8日,由德国瓦克集团和美国道康宁公司共同投资12亿美元的张家港有机硅基地正式奠基,该基地年产40万吨有机硅单体和气相二氧化硅约20万吨,预计2010年底达到完全生产能力。另外,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和美国迈图高新材料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浙江新安迈图有机硅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一期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建设已经完成,待全部工程建成后生产规模将达到30万吨/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大手笔急剧扩大了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精细化工处处长张方说:“世界有机硅单体生产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国际主要生产商纷纷在华投资生产有机硅单体。”
第三,一批转型企业的进入,壮大了有机硅产业队伍。山西三佳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建镇告诉记者,该公司原先的主营业务是焦炭,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公司进入有机硅行业。目前该公司拥有有机硅单体产能6万吨,同时还有6万吨产能正在建设中。
为何扎堆上游冷落下游
在中国跃居有机硅最大消费国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特点:大量企业扎堆有机硅单体生产,而下游有机硅产品开发滞后。例如2009年我国有机硅材料(折合硅氧烷)消费量约为40万吨,而中国的产量仅仅为27万吨,进口产品的比例超过30%。其中进口产品以技术含量高、中国不能自主生产的高端产品为主。
由此可见,有机硅下游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但为何企业会扎堆上游呢?究其原因,有观念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
从观念上讲,大多数企业有着“择大弃小”的想法。与下游产品相比,有机硅单体更有规模效应。一位近年才做有机硅单体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我有规模,就有成本优势,就能占领市场。关键是看谁建得快,看谁成本低。”而有机硅下游产品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大多数企业选择去进入有规模效应的有机硅单体领域,而不是做下游产品。
在技术方面,中国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已经突破,而下游产品开发是深加工领域,技术难度大,进入门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