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刚是星火厂有机硅中间体车间技术员,在厂房内经常能看到他手拿工具忙碌的身影,有同事调侃道:技术员就是坐办公室的,哪有天天干活的。确实,刘晓刚就是这么一个“爱动手,爱现场”的人。他认为,流程、原理、现场排除故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实践锻炼,一切都是空谈。
中间体车间浓酸水解、裂解、精馏等装置众多,大大小小的检修不计其数。刘晓刚每天早上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检修现场,安排工作任务,敲定作业方案,准备检修材料,在确保工作人员作业安全和按正确方法作业之后才匆匆的回到办公室处理其他工作。每天下班前,刘晓刚都要到现场去转一圈才放心,遇到问题他和大家一起处理,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时看到化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等不急的刘晓刚拿起工具和大家一起更换阀门、处理漏点。刘晓刚知道,漏点早一刻消除,物料就少漏一些,早一刻恢复生产就会为企业多争取一分效益。
小裂解试车期间,刘晓刚更是“迷”在现场。由于小裂解装置在是套新上的技改项目,很多员工都没操作经验,刘晓刚就不厌其烦地到现场一个班一个班手把手教。现场机泵运转的声音比较大,每讲一句话都要扯开嗓门喊,几个班组教下来嗓子都哑了。一次,由于废料的粘度大,原有的真空吸料方式已经失效,而改型的泵还没有到厂。看着越堆越多的废油即将影响生产,刘晓刚一咬牙,带着几个当班班员,提着空油漆桶硬是将近3吨的废油一桶一桶地人工倒进反应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从中间体车间到仓库领材料有挺长一段路程,为了节约成本,刘晓刚很少请叉车,只要是自己能拿得动的都是他骑三轮车拉回来,骑不动了就下来推着走。有一次他去领两台30千瓦的电机,仓库保管员说请装卸队的来搬吧,太重了。刘晓刚说,等他们来又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他硬是自己一点一点地将两台200公斤的电机挪上了叉车。手指磨破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创可贴贴上又继续赶路。
刘晓刚还非常乐忠于车间的工艺改进。浓酸水解装置正常开车情况下每天都会排出将近两吨的水解物,这些来自二级系统未反应完全的水解物同时含有部分盐酸,如果存放的时间久了会发生聚合反应成粘度很大的交联物,变成真正的废油。这些废油的产生一方面增大了小裂解的人工负荷,一方面降低了裂解后环体的收率。刘晓刚开动脑筋,通过增加一根管道一台泵,将这部分水解物及时打入三级系统,经过三、四级的完全反应每天可收到高品质的水解物近2吨,还省去了车间排放、收集及来回倒运等一系列过程,颠覆了近五年来的好油变废油的历史,年收益135万元, 此“变废为宝”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原精馏系统真空泵和槽区系统真空泵每小时需用原水10.5吨,而且由于水流过大很容易将水中来不及沉淀的油质一同带出排放,刘晓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天都来到现场观察,经过反复试验提出技改建议并实施,如今,每小时水排量减至3吨,将这些水进行循环利用,每小时可节约一次水7.5吨,按工艺水每吨0.3元计算,年节约资金近2万元。
由于生产的需要,刘晓刚最近加入BWCM维护团队,“爱现场”的他会迎难而上,将BWCM的先进理论注入实践的活水。